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,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。知识,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。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,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,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。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: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,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,正确的,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,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。由此看来,知识属于文化,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,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。有关于知识的悖论是: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,就没有用处;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,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--《未来简史》。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(包括人类自身)的成果,它包括事实、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。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。在哲学中,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,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:感觉、交流、推理。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是根本的因素,知识具有一致性,公允性,判断真伪要以逻辑,而非立场。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,罗伯特?格兰特指出,尽管"什么是知识"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,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。 从类型学看,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、*有知识和共有知识、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。20世纪50年代,世界着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?波兰尼(卡尔?波兰尼的弟弟)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,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是重要的发现。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是为重要的一个概念。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,就没有用处;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,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。--《未来简史》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,它具备了更多的附加特征,也就是说,某一种信息如果越多增加这种特征的烙印,就越接近知识。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,需要进行归纳、总结、提炼。行动导向特征,知识能够直接推动人的决策和行为,加速行动过程。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。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,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。知识可以被复制和转移,可重复利用。知识在应用、交流的过程中,被不断丰富和拓展。知识就是金钱。知识经过传播不会减少,而会产生倍增效应。一个知识两人分享,就至少有两条。知识运用越熟练,有效性越高。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,人类选择知识一般都会进行情境对比。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心智内化,真正理解,才能被准确运用。知识不但加速过程,也导向一个可预期的结果。掌握知识的人,即便不在职务高位,也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。知识是有产生和实效的过程,有生命长短,不是有效的。